Search

▍將孩子與他的行為分開來看

我們都聽過「自尊」一詞;我們都知道,孩子有健康的自...

  • Share this:

▍將孩子與他的行為分開來看

我們都聽過「自尊」一詞;我們都知道,孩子有健康的自尊心很重要。但到底該怎麼做?單親的孩子較難相信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?

絕對不是的!教導孩子生活技能,並讓他經歷「接受挑戰並成功」所帶來的滿足感,對其發展自尊心(我們稱為「勝任經驗」)將有很大的幫助。

你是否曾注意到,健康的自尊心一會一直都有?它似乎會高高低低,有時孩子對自己感覺非常好,然後發生了一些事情,讓他們開始覺得自己很糟糕。當孩子「勝任經驗」變多了,並知道自己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,自尊心低落的時間就不會持續太久。

學會注意,並認可孩子「做得好的事」也很重要。孩子對自己的感覺,大多建立在父母和其他大人的回饋上。父母有時將孩子所表現的行為視為孩子的本質,換句話說,行為不佳或垂頭喪氣的孩子是「壞孩子」,而表現良好(或成功取悅大人)的孩子則是「好孩子」。擁有自尊心可以使孩子從錯誤中學習,而不是認為自己沒價值,甚至覺得只有在自己完美時才有歸屬感。父母可以透過學習,將孩子與他們的行為區分開來,並予以協助。

孩子不會永遠「壞」,但是,他們偶爾會表現不好,有時會感到沮喪、生氣並激怒周圍的大人。睿智的父母會學著傳達一個訊息給孩子,那就是:表現自我沒問題,但要注意有問題的行為表現。

Point
* 教導孩子生活技能,並讓他經歷「接受挑戰並成功」所帶來的滿足感,對發展其自尊心將有很大的幫助。

.

▍鼓勵獨特性

幫助孩子發揮潛能,是所有慈愛父母的頭等大事,而當日常生活的雜事太多時,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。你是否曾經站在幼兒的房門外傾聽過?

「假裝你的玩偶正在騎他的馬。」一個孩子會說。「好,然後假裝我的玩偶在城堡裡。」另一個孩子插話說道,「然後發生了地震!」另一個孩子喊道,房間裡迴盪著樂高積木倒下的聲音和歡笑聲。

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很棒的禮物。有創造力的孩子會看到很多的可能性,他們能夠相信自己,並有面對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但是,專家還告訴我們,富有創造力、體貼人的孩子,也會不斷提出令人心煩的問題,他們喜歡為遊戲和新的做事方法發明新的規則,常常令疲憊焦躁的父母感到煩惱不已。

不幸的是,通常最具有創造力的孩子會被貼上「麻煩製造者」的標籤,因為他們提出太多的問題,也因為他們似乎無法安靜下來,做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。也許每個孩子都有創造的潛力,但由於富有創造力,精力充沛的孩子會使忙碌的老師和父母的生活變得更辛苦。因此,孩子們經常在小時候被教導「要壓抑自己的熱情並學會合群」;我們永遠不知道這麼做會讓孩子的哪些才華和點子消失。

作為一名忙碌的單親父母,你在生活中也許很少有時間去做平常不會做的事。光是要傾聽孩子所說的一切,以及應付日常生活中無止境的危機,就已經非常困難了;然而,要做到「鼓勵獨特性」,還必須付出你覺得自己沒有的時間和精力。

有創造力的孩子,並非全是那種「在三歲時會拉小提琴」、「在五歲時會彈鋼琴」、「從小就會閱讀、繪畫或研究古代歷史」的孩子。我們如何看待才華不那麼顯耀的孩子?對解決問題很有一套的孩子?擁有生動的想像力和說故事才華的孩子?或是樂於對問題進行深刻且真誠思考的孩子?

我們必須學習認識並鼓勵孩子的獨特性。關掉電視,和一起孩子閱讀或談論他們覺得有趣的事會很有幫助;對孩子的提問、不同的做法保持耐心;或者,讓他們偶爾嘗試新事物或新想法,並問問自己,孩子們挑戰現狀是為了反對,還是因為他們確實有更好的主意。

最重要的是,你要讓孩子知道:你喜歡且愛他們原本的模樣,包括他們所擁有的獨特性和特殊的品格,因為孩子要順應主流社會的壓力已經夠大了;儘管這需要你付出耐心和毅力,但教導孩子重視自己的獨特性,會增強孩子的自尊心,也讓他們踏上有創造性和充實豐收的生活的道路。

Point
* 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很棒的禮物。有創造力的孩子會看到很多的可能性,他們能夠相信自己,並有面對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.

本文摘自《#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_單親家庭篇》
傾聽孩子的訊息密碼,增進信任關係,建立愛與歸屬感的環境
.
作者:簡.尼爾森, 謝瑞爾.艾爾文, 卡洛.德爾澤
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
各位朋友好:

「我不喜歡你做的事,並不代表我討厭你這個人。」
「我們要把『人』與『行為』分開,這樣比較好處理。」
~《#謝謝你知道我愛你》

這個基本概念很重要,不是想要跟對方討論我們認為不適當的行為,就要把對方貶抑為「壞人」。傳統教養,常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,這很難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。

當然,這點能用在其他關係也很重要。別把對一個行為的不高興,蔓延成對一個人的全盤否定。

祝願您,能自在地愛,但也知道行為可以隨著不同脈絡情境而改善!

.

歡迎參與贈書活動
連結請見留言處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